作者:劉國昌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項事業(yè)也是由一代一代人傳承、發(fā)展的。
在人民日報社,師承傳統(tǒng)十分明顯。我在人民日報工作了40多年,對此深有體會。今天把這些體會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言傳身教,印象深刻。
人民日報的師承傳統(tǒng)別具特點,一方面由資深的編輯記者給大家授課,但更多的是在平時編稿過程中的言傳身教。
我于1975年到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1985年參與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在這些工作中,經(jīng)歷了不少老報人的言傳身教。好在我有記筆記的習慣,記錄下不少老領導、老編輯、老記者的經(jīng)驗之語,現(xiàn)將部分內(nèi)容與大家交流。
二、關于寫評論:
“我們主張評論里要有些飽含生活氣息的素材,有些群眾語言、人物對話,有些詩詞、史地知識等。這樣,評論文字就顯得生動些、形象些、豐滿些?!?/p>
這番話是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兼社長邵華澤老師,同研究生談新聞評論時說的。邵華澤老師曾在1964年1月27日《解放軍報》發(fā)表《淺談一分為二》文章,毛主席看后稱贊這篇文章寫得有理論,又通俗,講得活。邵老在解放軍報、人民日報工作時一直重視評論、理論工作,出版有《思想方法與理論思考》、《新聞評論寫作漫談》等著作。
“寫新聞評論,要注意行文的邏輯聯(lián)系。這種邏輯聯(lián)系是內(nèi)在的,體現(xiàn)在幾個段落中。不能簡單的用文字銜接、修飾?!?/p>
這番話是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范榮康老師在一次會議上講的。范榮康老師是人民日報社寫社論、評論的高手、快手。他從評論部主任升任報社副總編輯后依然負責評論,著有《新聞評論學》一書,影響頗大。
三、關于寫新聞:
“寫報道的時候,別人提供的材料要盡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應該是記者自己的積累和觀察。這樣才能寫得深刻豐富?!?/p>
這番話是人民日報社原社長、著名記者范長江老師說的。他自己寫的《中國西北角》報道,就是這樣做的,為大家樹立了榜樣。
“每篇文章必須至少有一個閃光點。”
這句話是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李莊老師說的,旨在告訴大家寫稿要抓住“閃光點”。李莊老師曾是參加抗美援朝的戰(zhàn)地記者,他寫的《復仇的火焰》報道,閃光點多多。人民日報著名記者王金鳳回憶道:李莊這句話對她寫稿影響很大,“使我每下筆必苦思如何找出和寫出‘閃光點’?!?。
四、關于隨筆的寫法:
“隨筆這種形式可以大發(fā)展。海外版創(chuàng)辦《望海樓隨筆》專欄,將散文的抒情性與雜文的說理性緊密結合,使隨筆這種形式有了繼承和發(fā)展。一定要努力辦好、辦出特色?!?/p>
這番話是1985年初時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負責人譚文瑞老師在創(chuàng)辦海外版一次座談會上講的?!锻请S筆》專欄一經(jīng)刊出就受到海內(nèi)外廣大讀者好評。時至今日,隨筆這種寫作形式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譚老文筆了得,當年他寫的《告臺灣同胞書》,從接受任務到完稿4天完成,經(jīng)胡喬木潤色后送鄧小平同志審閱。小平同志“一字未改”。在1979年元旦那天,這篇文白相間、飽含深情的文稿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fā)表。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
網(wǎng)站簡介| 組織架構| 版權聲明|法律顧問|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招聘英才|網(wǎng)站聲明|人員查詢|志愿者查詢|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主管單位: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研究院應急安全人才教育專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易應急科技研究院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910092677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京)字第24430號
京ICP備19022393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4688號
版權所有:北京匡正應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