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 西 綏 德 有 座 千 獅 橋
● 郭晉成 魏常瑛
綏德城里有座千獅橋,是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橋,斜20度飛架于無定河東西兩岸。遠看,臥在河上面,雄偉而氣勢磅礴,如一條長龍。近看,主拱有13個洞,有78個小復拱。橋面平展展的,橋邊有22根石燈柱,護欄欄桿上的石獅子或臥、或蹲、或走、或跑、或躍,姿態(tài)各異,神韻生動。大的小的共1008只。細看,有頑皮天真的獅娃娃,萬般溫柔的獅媽媽,神情嚴肅的獅爸爸,威武雄壯的獅哥哥,認真思考的獅姐姐,團結奮斗的獅團隊,等等。但細數,卻怎么也數不清。好像那些小娃娃似的石獅子會玩捉迷藏呢,一會兒不見了,一會兒又跑出來了。護欄的石板上,皆是浮雕,雕著神話傳說、風物名勝、奇花異草、奇珍異獸。橋兩頭共有4根高高的纏繞著巨龍的石雕燈柱,4座雕龍繪鳳紅瓦飛檐的6角廳,4只高大威猛的大石獅子。橋頭有一座紀念碑。
這么漂亮的千獅橋,橋身長310.98米,高16米,橋面寬14米,完全是用石頭人工建造的,用了石料22254.02方,其中各種料石7890.048方、毛石塊12363.72方。料石的樣式有毛頭、平面、平面角石、圓頭料石、坡度料石、毛拱全石、毛拱口石、主拱座石、主拱口石、復拱座石、復拱口石、拱座角石、復拱墩石、復拱角石、毛石、蓋板石、眼皮石、基坑石等二十多種。
綏德石匠像面點師捏面花一樣,早在1985年至1987年,在兩年時間里,用雙手建造了這座名揚四方的千獅橋。
自古以來,綏德就是四通八達的“旱碼頭”。但是,繞城的無定河與大理河在一定程度上困擾了“旱碼頭”的暢通。特別是無定河,在1985年前,上邊還只有1936年修起的窄窄的永定橋,使得包頭至西安的210國道到了這里就擁擠不堪,有時車輛阻塞難行。給交通運輸和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在無定河上再修一座橋是眾望所歸。
1985年5月,棗花飄香的時間。根據群眾的意見及實際生活需求,再加上綏德傳統石雕文化的積淀深厚,綏德縣委、縣政府經過反復討論、勘察,決定在無定河岸的五一村通往龍灣村處及包頭至西安的公路(210國道)的咽喉處修一座千獅橋,并請陜西省交通廳公路設計院設計為大型石拱斜20度的橋。
千獅橋指揮部商量著物色了技術員和40個施工員,物色了四十里鋪、薛家河、韭園、趙家砭、石家灣、張家砭、田莊、城關、辛店、滿堂川、薛家峁、定仙墕、河底等14個工隊共800多工人。1985年9月5日,大橋正式開始施工。
河灘里,鐵锨、镢頭銀光閃閃,開始挖橋的基坑了。那時候,沒什么機器,全是人工。工人們展起腰舉起镢頭,彎下腰用力把镢頭掏進河灘,彎腰用力把鐵锨插進帶石子的泥土里,鏟起后轉身展胳膊扔出去。就這樣重復地勞作著,一會兒就出汗了,每天下來,上衣的背部全是濕的。
施工的第一階段挖基坑、砌橋腿。挖基坑,是個吃苦的活兒,工人每天泡在水里干活。1986年3月,乍暖還寒,河底凍著2尺多厚的冰。先要把冰刨碎,然后才能一鐵锨一鐵锨挖出那些稀泥和石子。一鐵锨下去,能鏟一點兒,又冷又潮濕??赏谝粫?,人就渾身淌汗。那個勞累,只有體驗過的人才知道。
坑挖深了,鏟的東西用鐵锨撂不到上面了。只得在坑壁上修一條盤來盤去的路,用架子車往上拉。4個人一輛架子車,兩人前邊拉,兩人后邊推。拉車的人脖子伸得長長的,臉快碰到膝蓋了。推車的人腰彎得和弓一樣。車子拉到地面上,棉襖里邊全濕了,連頭發(fā)梢上也滴著汗珠。就這樣,每個人一天完成2方的定額。受這樣的苦,一天3元的工資,工人們沒說一個不字。他們不是不知道掙錢少,是他們知道修起這座橋,綏德縣就更四通八達了,四通八達的綏德會變得富起來。所以,修橋是綏德人的責任,是在為自己和子孫后代謀福利。有了責任心的人,就不會計較得失。
指揮部的人也不離工地。他們在工地上注意著工人的情緒,注意著工人的安全,注意著工程的質量,注意著工人的生活。
經過50天沒明沒夜、泥里水里的苦戰(zhàn),大橋的14個腿子站起來了。
修橋最緊張的階段是拱洞的拱楦過頂。特別是在夏天,一場暴雨一次洪水,就會沖走楦與石料,前功盡棄。因此,工地上天天像打仗。
1986年農歷六月,整個工地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中。在循環(huán)紅旗賽中,整天整夜輪班干。夜里,燈火通明。從地面到楦頂用木板搭成的斜路上,4個工人小心翼翼地往上抬著四方四正的大塊石料。要把幾百斤重的石料抬上楦頂,稍不小心就會碰傷手腳甚至扭了腰。這抬石料,的的確確是又苦又危險的活兒。頭一天下來,肩膀就被壓得又紅又腫,針扎似的疼。繼續(xù)抬,肩膀黑青了。再繼續(xù)抬,肩膀上壓成一層硬硬的死肉,才不疼了。14個工隊你追我趕,哪一個工隊慢了,隊長都會急得頭上的汗水直淌。
農歷六月二十六,突然發(fā)了一場洪水。洪水中,大家仍然在干。
河里,波濤洶涌。楦頂上,人們在猛干。一塊塊大石頭抬上去了,安上去了,很快過了一層頂。又有大石料抬上楦頂,又過了一層頂。前一天剛剛打好的楦,一個楦得用2600多方土,千萬不能讓洪水沖走!
人們熱火朝天地干著,只希望能快點做好這個拱洞頂。
洪水中,楦塌脫了!人們離開了動了的那半邊楦,在另一邊楦上仍然在加油干。多干一點,就少受一點洪水的威脅!
第二天開始,歷經一天一夜的奮力戰(zhàn)斗,塌了的半邊楦就打起來了。
這次洪水后,還又發(fā)了洪水。就是不發(fā)洪水,大家也在預防洪水,因此,修橋的工地上,沒一天不緊張。修橋的人們汗水瓢潑。修橋的人瘦了,橋漸漸長成了。
修千獅橋,苦戰(zhàn)了2年,投資216萬元,投了14萬6000個工日。1987年10月25日,千獅橋終于開通了。
隨著經濟社會的蓬勃發(fā)展,南來北往的汽車川流不息,原來修起的千獅橋雖然美觀,但顯得有點擁擠。
2012年10月10日至2013年10月3日,綏德縣擴建了千獅橋。
千獅橋擴建部分,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時大部分用了機器,挖掘機、裝載機、水泥攪拌機等機器每天在工地上轟隆隆地作響,吸引了不少圍觀者。
擴建后,橋面寬30米,實現了雙向四車道通行的目標。
現在,無定河上又修建了很多橋,可千獅橋仍然是這些橋中的翹楚,屹立在無定河之上,記錄了綏德人民發(fā)揚革命傳統、敢于斗爭勇于實踐能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彰顯了綏德人民能把雄壯和精巧結合起來的大智慧。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