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威海訊(郭晉成 通訊員于金昕)禿尾巴老李的傳說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在膠東,人們崇拜的龍圖騰則更加具體化和人性化。這里的龍有名有姓,有父有母,如同常人,那就是“禿尾巴老李”,民間都親切地稱之為李龍爺?shù)膫髡f。
禿尾巴李龍王的故事見之于地方志記載最早的是康熙《文登縣志》。其中記述:“縣南柘陽山有龍母廟。相傳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產(chǎn)。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孕雖娩,無兒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狀如巨蛇攀梁上,有鱗角,怪之,以告李。李候其復來,飛刃擊之,騰躍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霧四塞。鄉(xiāng)人遙望,一龍旋繞山頂。及晴,見冢移山上,墓土高數(shù)尺,人以為神龍遷葬云。后,禿尾龍見,年即豐。每見云霧畢集,土人習而知之。因構(gòu)祠祀之。后,柘陽寺僧取龍母墓石,風雨大作,雹隨之,其大如斗,寺中盡黑氣,咫尺不見。周圍里許,二麥盡傷,獨龍母廟內(nèi),花木皆無殃焉?!惫饩w《文登縣志》載,康熙五十三年(1714),龍現(xiàn)于宋村之北山,一時合邑鬧闐,立廟山巔,改名曰“回龍山”。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語》記載:“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漚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采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chǎn)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后數(shù)年,其母死,殯于村中。一夕,雷電風雨,晦冥中若有物盤旋者。次日視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墳。又數(shù)年,其父死,鄰人為合葬焉。其夕雷電又作。次日,見其父棺從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為‘禿尾龍母墳’,祈晴禱雨無不應。此事陶悔軒方伯為余言之,且云,偶閱《群芳譜》云:‘天罰乖龍,必割其耳,耳墜于地,輒化為李。’郭婦所食之李,乃龍耳也,故感氣化而生小龍。”
文登是李龍王的故鄉(xiāng),有關(guān)李龍王的神話傳說由來已久。據(jù)民間相傳,大明弘治年間,昌陽山下山東村來了一對討飯的夫婦,他們是文登柘陽山后郭家人,男子姓李,其妻郭氏,結(jié)婚十多年沒有生育。這天,天下大雨,雨過天晴,郭氏去河邊洗衣服,見河水清澈,忽生口渴之感,便就岸邊飲水。此時恰有一條大黑龍從河邊游過去,披鱗帶角,翻波起浪。郭氏深感恐懼,回來后大病一場便懷有身孕。三年不產(chǎn)。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郭氏生下一怪胎:渾身烏黑,披鱗帶角,腹下四條腿,身后拖著一條長尾巴,活生生就是一條小黑龍。
李老漢見后,以為是妖物,遂把他抱出去扔到昌山荒野里。孩子扔掉了,做娘的十分痛苦,但也非常害怕,只好待在屋里傷心地哭泣。天漸漸黑下來,郭氏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做了一個夢,夢見龍王爺對她講:“我就是三年前你在河邊洗衣服時見到的東海龍王,你今天生下的孩子,就是當初懷上的龍種!請你把他撫養(yǎng)成人,將來必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百姓的有用之才,這是上天的安排!”迷迷糊糊中,郭氏就感覺有物在她懷里咂吸乳汁,她睜眼一看,原來是那個被遺棄的小孩子回來了!她與夢聯(lián)想,高興得不得了,但又怕李老漢回來碰見,于是就囑咐孩子吃完奶后趕快藏起來。日復一日,這件事終于被李老漢發(fā)覺,李老漢以為這是個不祥之兆,隨即決定要尋機除掉這個人頭蛇身的怪物。這天晚上,料到小黑龍又要回來吃奶,李老漢就用瓢把燈扣住,手拿鐮刀在一旁守候。二更時分,一陣風聲過后,便見一怪物鉆進妻子懷里。李老漢馬上將瓢掀開,只見一條小黑龍尾巴纏繞梁上,其頭正拱在妻子懷里吃奶。李老漢一看惱怒不已,拿起鐮刀朝黑龍的尾巴砍去,小黑龍痛疼難忍,猛地回頭一把將李老漢抓起飛走,扔進了東南大海。
后來,小黑龍變成人形,回到家中,取名“李丕昭”。為補貼家用,李丕昭九歲時便到財主家打工扛活。一天,主人要他去澆園,他卻在井臺上睡著了,主人很生氣,問他為啥不澆園?丕昭說:“今天中午有大雨,不用澆?!敝魅苏f:“這樣好的天氣,我還準備打場呢?!必д颜f:“別打場,天一定下雨!”中午時分,果然下了一場大雨。以后,主人經(jīng)常問他天氣情況,百問百準。主人覺得這個小孩非同一般,就讓在京城做官的兒子把他領(lǐng)走并介紹到張?zhí)鞄煾蠈W道。
一天,官至南京工部尚書的文登人叢蘭到張?zhí)鞄煾镩e敘,李丕昭端著茶水上來時,叢尚書問他:“你家是哪里?家中有什么人?想不想回家?”李丕昭說:“我家是文登山東村人,家有老母,好幾年沒回家,很是想念?!眳采袝D(zhuǎn)臉對天師說:“小李是我的老鄉(xiāng),看我的面子,準他個假吧,讓他回家看看母親?!睆?zhí)鞄熕尖夂笳f:“好吧,準你兩天假,一天去,一天回?!边@樣,李丕昭回到了老家宋村鎮(zhèn)山東村,探望母親?;鼐┖螅浅8屑采袝鵀樽约赫埣偈∮H之情。
一年后,叢尚書要回家祭祖,李丕昭得知后對叢尚書說:“你回家,我沒有別的禮物相送,送把傘給你遮遮陰涼。”但叢尚書并沒有收到此物,他悶悶不樂地上轎趕路,一出門,一朵云彩遮住轎子,轎行云隨,一直伴送到文登城,叢尚書一下轎走進家門,只聽一聲霹靂,只見空中云彩消散。叢尚書恍然大悟,原來祥云就是李丕昭送的傘啊。
在眾徒里,張?zhí)鞄熡^李丕昭面相不凡,有龍神之相,待其師滿道成后,便引薦給弘治皇帝。弘治皇帝見李丕昭有龍騰云霧、呼風喚雨、雷霆萬鈞的道法,震驚得目瞪口呆,隨即封其為“巡按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總龍王之職”,專管江河治理水患之事。從此,李丕昭便被人們稱為李龍王。
得到皇封后,禿尾巴李龍王便四處巡視江河湖海,恪盡職守為民辦事。
在中國北部有一條大江叫黑龍江,黑龍江那時不叫黑龍江,而叫白龍江。白龍江年年泛濫成災,百姓苦不堪言。禿尾巴李龍聞訊前來察看,原來江中有一條白蛟在作怪,李龍遂決定為百姓除去這一禍患。李龍見白蛟兇悍異常,很難對付,于是便托夢請求百姓前往助戰(zhàn)。按照李龍王的囑托,百姓們擔著餑餑和生石灰齊聚白龍江邊,見到江水泛白時就投生石灰,燒殺白蛟。見到江水泛黑時,百姓們就投大餑餑給李龍吃。在百姓的大力幫助下,李龍與白蛟龍大戰(zhàn)三天三夜,終于除掉了白蛟龍,占領(lǐng)了白龍江。從此,白龍江一帶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沿江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
為紀念李龍的功德,鄉(xiāng)親們遂將白龍江更名為黑龍江,并刻碑立石江邊,親切地稱李龍為老李。
禿尾巴老李對故土山東老鄉(xiāng)非常愛護,凡有山東人乘船過江,他都會保佑平安。因此,幾百年來,在黑龍江上每每行船或放木排之時,船老大總要先問一聲:“船上有沒有山東人?”人們隨即紛紛回答說:“有!”“有!”“有!”船老大便可放心開船,如果沒有,就說什么也不開。
李龍為民辦好事的故事很多。相傳,昆崳山下有戶人家,老漢叫田五,無兒無女,與老伴相依為命。田五為人忠厚老實,以砍柴為生。一天,田五在砍柴途中,看到一位衣衫襤褸、奄奄一息的男子躺在路邊,便忙把他背回家中,并讓老伴將家中僅有的一點米煮了米粥喂給他,男子蘇醒后對他說:“我沒什么可報答的,就送給你一缸米、一缸面吧。”
男子走后,田五看到一條小黑龍鉆進自家米缸里,他急忙上前打開缸蓋,但里面并沒有東西。第二天,田五老伴正為無米無面發(fā)愁時,忽然發(fā)現(xiàn)米缸、面缸蓋凸出,只見米缸、面缸都裝滿了米面,老兩口非常驚訝。晚上,田五夢見自己救過的男子對他說:“我是禿尾巴老李,念你忠厚實誠,特送給你米面。今后你只要過年多蒸些圣蟲放在米面缸里,就能米面不愁了。”田五將自己的夢告訴老伴,老伴高興地說:“這一定是李龍爺在保佑咱們!”從此老兩口就年年蒸“圣蟲”。
村里人知道這件事后,都爭先恐后地學著田五夫婦的樣子,年年蒸“圣蟲”,祈求自己的生活衣食無憂、年年有余,這個風俗便迅速傳播開來并保留至今。
李龍王對母仁孝,人人稱頌。當李龍得知母親病世的消息,傷心欲絕,痛苦不已,遂回家將母親葬于文登縣南柘陽山上??滴跷迨?1714),李龍王又將母親的墳墓搬遷到昌陽山安葬。群眾見此,遂將昌陽山改名為回龍山。
龍母安葬回龍山后,當?shù)睾兰澕案咐相l(xiāng)親們紛紛為李龍王和李龍母修觀建廟,“妝演雜劇”,以示慶典。此后,文登知縣歐文行文報請登州府、山東府,再由山東府轉(zhuǎn)呈京城各部層層審核復議后報呈皇上。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二十五日,道光皇帝毅然御旨封贈李龍王“溥惠佑民”四字金匾,并“遂列祀典”。
為了紀念李龍和龍母溥惠佑民的恩德,當?shù)匕傩赵诨佚埳缴吓e辦隆重山會,回龍山會也年復一年更加興隆。
回龍山頂建有龍母祠,東建有龍母墳。龍母墳紅墻環(huán)繞,墳上長滿迎春、灌木。墓前矗立一塊漢白玉石碑,上書“龍母太之墓”。碑旁有一柘樹,酷似一把巨傘,樹前建有一座香火池。兩條甬路直通山下龍王大殿,大殿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大殿頂端豎有一塊橫匾,上書清道光皇帝“溥惠佑民”四個鎦金大字,大廳塑有神龍巨像。神像身披黃綢大蟒,神像前豎立著明弘治皇帝敕封的“五湖四海九江八河總龍王之位”的牌位,左右有雷、閃、風、雨四神相配。院中有一個九尺高的鐵香爐。前庭大門兩側(cè)有四大把門將軍,門兩旁有一對石獅子,門外有七尺高的門臺,臺階下左右有燈塔一對,旗桿一付。旗桿兩旁有兩棵本地國槐古樹,樹枝盤曲而長,人稱“盤龍槐”。前面是廣場,南端有戲樓一座。山前有甬路,東行至山腳下,是龍母故居,建有大殿,前后兩幢,后為龍母住宅,前為龍母廟,廟前是對口戲樓。東面田滋河邊建有龍王廟一座,廟前有長五丈、寬三丈的橢圓型水池,紅墻圍繞,墻壁上塑有八仙之像。這座水池名曰“龍池”,池旁甬路東進西出。由龍王廟、龍池到龍母廟、龍王殿,再到山頂龍母墳、龍母祠,整個建筑長達1.5千米,建筑布局合理,氣勢恢宏,建工精巧,實屬罕見。
回龍山會自農(nóng)歷三月初一開山,當?shù)厣颇行排瓦h來趕山會的人前往燒香許愿,做買賣的人上山建貨場擺貨攤。初二是龍母誕辰日,這一天,方圓百里的群眾都來趕山會。山上戲樓演出京戲,各村趕會節(jié)目繁多,有開道鑼、震天鼓、旗幡隊、高蹺隊、節(jié)鞭隊、棍棒隊、打擊樂隊、絲竹樂隊、高抬閣、龍門楸、騾馱大元寶、耍龍、舞獅子、武松打虎、龍王架、龍母架、金瓜、鉞斧、朝天蹬、日月扇等。自清晨開始,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浩浩蕩蕩的表演隊伍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回龍山上,活動直到掌燈時分才結(jié)束。會外,耍槍弄棒、賣膏藥、拉洋片、賣唱說鼓書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初三日至初五日,進行物資交流,遠自東北三省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客商趕來做買賣,日用百貨、生產(chǎn)資料、穿戴布料和家禽牲畜等一應俱全,飯館及小食鋪也到山上開灶設(shè)點……山會規(guī)模之大,時為膠東之最。
在百姓心里,每年三月初二是龍母生日,李龍爺必回鄉(xiāng)拜母,虔誠的鄉(xiāng)親們便紛紛蒸上大餑餑祭典龍母祈福,上山燒香上供,祈求李龍爺保佑風調(diào)雨順,漁民、船工則要求神龍保佑平安。從明、清到20世紀三十年代,回龍山長年香火不斷,游人數(shù)萬,山會十分興盛。
為傳承李龍文化,2017年建起回龍山李龍文化民俗園、李龍文化展覽館。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
網(wǎng)站簡介| 組織架構(gòu)| 版權(quán)聲明|法律顧問|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招聘英才|網(wǎng)站聲明|人員查詢|志愿者查詢|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主管單位: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研究院應急安全人才教育專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易應急科技研究院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910092677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京)字第24430號
京ICP備19022393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4688號
版權(quán)所有:北京匡正應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