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新聞隨筆”的4個要素
文/ 劉國昌
【本文提要】:
在新媒體時代,中規(guī)中矩的消息報道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新聞隨筆的寫法悄然興起。
文章結合實例,介紹了寫好新聞隨筆的4個要素:在現(xiàn)場,觀察細,情感足、出手快。
文章強調,寫好新聞隨筆需要記者具有“倚馬可待”的功夫。這種功夫不是朝夕即可,需要長期的反復磨練才成。為了把包括新聞隨筆在內的各種體裁寫得更好,早下決心埋頭苦練是不二的選擇。
溫州日報文體部副主任馬真正,在采訪杭州亞運會時除了“規(guī)定動作”的消息、通訊、側記外,還推出了“自選動作”——《“馬”到杭城》系列隨筆,一日一記,共16篇。
如《看不見的“小青荷”》把目光對準默默無私奉獻的志愿者;《20元,自助餐界的天花板》聚焦亞運美食服務;《開幕式上的溫州元素》則捕捉亞運會上的“本土范兒”,通過各種視角來展現(xiàn)亞運會的方方面面。
這種寫作形式謂之為“隨筆”,因與新聞掛鉤,也叫做“新聞隨筆”。
一、新聞隨筆啥樣?
大家知道,隨筆是一種輕盈、隨意的寫作手法。謂其輕盈,說的是文字不沉重,讀起來輕松;說其隨意,不是隨便亂寫,而是有感而發(fā),暢抒情感。它沒有特定、刻板的寫作要求,為寫作者隨情所致,因而受到大家的歡迎和運用。
新聞隨筆啥樣呢?顧名思義就是把新聞以隨筆的形式寫出。當然,這種形式有別于文學上的隨筆,它首先是新聞,然后才是隨筆。
在新媒體時代,中規(guī)中矩的消息報道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新聞隨筆的寫法悄然興盛起來。溫州日報文體部副主任馬真正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多篇新聞隨筆,盡力快速地向受眾傳遞自己在現(xiàn)場的所見所聞。
從上面所述的作品可以看出,馬真正用“第一人稱,第一現(xiàn)場,第一視角”,努力刻畫杭州亞運會的小細節(jié),展現(xiàn)大型賽事的小精彩,給讀者呈現(xiàn)更豐富的內容。
如他寫的《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一稿,將3場觀賽經歷濃縮在一起:網球男單決賽,“小蓮花”里張之臻如有神助,女子10米跳臺,全紅蟾、陳芋汐聯(lián)袂上演“水花消失術”;男女百米飛人大戰(zhàn),謝震業(yè)、葛曼棋燃爆“大蓮花”。這篇稿子將現(xiàn)場氣氛寫得淋漓盡致,使受眾有了“比在電視機前看比賽無法比擬的體驗感”。
二、如何寫好這種體裁?
從馬真正寫作經歷可以看出,寫好新聞隨筆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現(xiàn)場。
在現(xiàn)場是寫好新聞隨筆的首要條件。新聞隨筆帶有鮮明的新聞屬性:所寫的必須是新聞,并有新聞價值、時效價值;它必須寫真、寫實;‘5個W+一個H’必須確鑿而明白。而要做到這些,只有到了新聞現(xiàn)場,才能把“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親身感受到東西”寫出來。
隨筆雖注重有感而發(fā),但若無現(xiàn)場感支撐,就可能淪為不切實際的泛泛而論。有鑒于此,在現(xiàn)場捕捉動人瞬間甚為重要。
那種以為“不到現(xiàn)場也可寫新聞隨筆”的想法,是對新聞隨筆這種形式的誤解,需要徹底扭轉過來。
2、觀察細。
在現(xiàn)場不能走馬觀花,而是要細致地觀察。要善于觀察現(xiàn)場的人和事,如人的言談舉止、表情變化;如活動的程序、情節(jié)等。
寫新聞隨筆,切忌空發(fā)議論,一定要有細節(jié)、故事。這些細節(jié)、故事從哪里來?從記者的現(xiàn)場觀察中來。時下有些稿子缺乏“質感”,原因之一在于觀察不細、沒能捕捉到感人細節(jié)和動人故事。像這種情況怎么能寫好新聞隨筆呢?
3、情感足。
情感化的表達,在一些新聞體裁中不大適宜,而在新聞隨筆中卻大有用武之地。特別是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更能讓受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馬真正寫的這些新聞隨筆,皆為“激情之作”,他被現(xiàn)場的氣氛所感染,然后再通過自己的筆把這些傳遞給受眾,使記者與受眾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4、出手快。
寫新聞隨筆,貴在出手要快。慢騰騰拿不出稿子,那就會失掉時效價值。時值新媒體時代,新聞隨筆這種形式可以隨寫隨發(fā),迅速形成最佳的傳播效果。
有鑒于此,培養(yǎng)記者“倚馬可待”的功夫不言而喻。在現(xiàn)場,不僅眼快、腦快,還要手快。當捕捉到動人的瞬間和細節(jié)時,要盡快形成文字。
當然這種功夫不是朝夕即可,需要長期的反復磨練才成。為了把包括新聞隨筆在內的各種體裁寫得更好,早下決心埋頭苦練是不二的選擇。
小結語:
對于記者來說,多掌握一種寫作形式,就等于多了一樣武器。有了這武器,在多變多彩的新聞現(xiàn)場,就能方寸不亂,沉著應對,運用自如,寫出與眾不同的“獨一篇”。
年輕的記者朋友,不要拘囿于一兩種寫作形式,力求多掌握幾種;不要固步自封,要看到“強中自有強中手”,堅持勇毅前行,爭取在新媒體時代作出更大貢獻!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
網站簡介| 組織架構| 版權聲明|法律顧問|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招聘英才|網站聲明|人員查詢|志愿者查詢|聯(lián)系我們
網站主管單位: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研究院應急安全人才教育專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易應急科技研究院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910092677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24430號
京ICP備19022393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4688號
版權所有:北京匡正應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