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上那些不專業(yè)的記者,讓張雪峰當年對新聞學的評價再次被人傳頌——“學新聞沒有門檻,是個人就能干”。
去年,考研教師張雪峰稱“孩子學新聞把他打暈”,他直言“從中國本科專業(yè)目錄里面閉著眼睛摸一個都比新聞好”。自此,新聞學被一路“唱衰”,無數(shù)高考學生家長將新聞學視為“天坑專業(yè)”。盡管有多名新傳學的院校老師發(fā)聲反駁,但畢竟這世上學新聞的是少數(shù)。你若問“新聞人”(主體專業(yè)是新聞學的慣稱自己是“新聞人”)有什么感受,我只能說:“選什么都會后悔”,因為學生總是會吐槽自己所學的專業(yè),而作為新聞人,我們的吐槽更為犀利。
只要邁入新聞學的大門,新聞的窘境都會了然于心??萍嫉陌l(fā)展決定了信息的傳遞方式,60年前麥克盧漢所提的“媒介即訊息”的理念在當下發(fā)出最強音,從最初的口頭傳播逐漸發(fā)展到報紙、廣播、電視,再到現(xiàn)代的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信息傳遞速度飛快、信息載體多樣化、自媒體蓬勃發(fā)展。媒體從“報的準”到“報的快”、從“教育者”到“討好者”,受眾的閱讀習慣也開始趨于娛樂化、碎片化,記者的門檻降低,路人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新聞與信息的邊界逐漸曖昧,官媒和傳統(tǒng)媒體的權威減弱,公眾的信任越來越淡薄,“新聞無用”以及“新聞已死”的觀點總被世人反復提及,當時我正在某報社的深度報道部門實習,常被這種聲音吵到難以入眠,直到偶然讀到公眾號“人物”的一篇文章——《新聞死了,你們負責奏哀樂,我們負責大保健》。
這篇文章收錄的是金赫的講座內容。金赫,南都深度出身、白銀年代媒體人、AI財經(jīng)社特稿團隊負責人,他在講座的開始就給了我答案,“書寫必須面向未來,新聞死不死,也是無所謂的事”,我本以為他會一直圍繞“新聞死不死”的話題展開辯論,沒想到只是輕飄帶過,通篇著重分享故事的沙丘是怎么推起來的,又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浪”起來,文章的最后以一句“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執(zhí)著地尋覓這個世界上的不可得之事”結束,回過頭再看文章標題——嘲諷至極。
到此我雙頰滾燙,像是被扇了巴掌。他是真的無所謂“新聞死不死”,因為真正認真做新聞的人根本無暇care,從始至終只有不做新聞的人在哀嘆。在這篇文章中,金赫多次提到《尋找烤貓》這篇特稿,我沒有搜索到相關文章,只能通過關鍵詞“AI財經(jīng)社”來搜索,不幸的是,這個日均總閱讀4W+、預估活躍粉絲數(shù)100W+的公眾號早在2022年就被封鎖了。但若你執(zhí)著尋覓,總能在其他公眾號上面看到相關文章的引用或者完整轉載,這一定是經(jīng)得主人翁授權的,畢竟曾經(jīng)的AI財經(jīng)社維權起訴46家媒體機構,每個字20塊錢,這種兇猛足以震懾后來者。
AI財經(jīng)社最輝煌時,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胡涵說:“好像輸了,一直在輸,從來沒有贏過。”盡管他們是當時轉型新媒體最為成功的案例,胡涵卻堅稱自己的團隊很傳統(tǒng),他說:“不管載體怎樣變,真正有趣、有審美、有見地的內容,最終應該是行業(yè)的主流”。
時代讓文體死去,潮流讓文字復生,或許胡涵總是“輸”的體驗正是在與未來對話。(新疆榆樹泉煤礦 石喜悅)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
網(wǎng)站簡介| 組織架構| 版權聲明|法律顧問|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招聘英才|網(wǎng)站聲明|人員查詢|志愿者查詢|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主管單位: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研究院應急安全人才教育專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易應急科技研究院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910092677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京)字第24430號
京ICP備19022393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4688號
版權所有:北京匡正應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