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鑼震震,嗩吶聲聲,山歌嘹亮,盈耳不絕。一場來自秭歸各鄉(xiāng)鎮(zhèn)多支民間吹打樂及山歌代表隊,在秭歸影劇院上演了兩場精彩紛呈的比賽。這些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的民間藝人,各個身懷一技之長,用他們激情的演奏和熱辣奔放的高歌,將在座的觀眾帶入到不同的視聽盛宴。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山歌無論獨唱、對唱、合唱,都自帶著一種清新、樸實的自然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原生態(tài)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極強的感染力,讓你沉浸其中,思緒飛揚,穿越時空,飛翔遠方。
青山綠水間,一曲山歌入耳來,時而高亢寬廣,時而低沉悠揚,聆聽歲月的回蕩,山歌悠悠,采茶歌聲飄茶鄉(xiāng),喜鵲喳喳迎客忙,船工號子滿峽江,楊柳樹下情歌唱,喇叭聲起喜洋洋。山歌是山水的景,山歌是山鄉(xiāng)的情,山歌是山民的魂。悅耳的山歌滿載著泥土的芬芳;滿載著時代耕作者對生活的渴望;滿載著峽江兒女不屈服自然抗爭力量;滿載著峽江兒女大地般的情懷和喜迎八方賓客的歡歌之響。
渾厚激昂峽江號子聲,跨越時空,在如今“高峽平湖”的上空,重新回蕩,昔日西陵峽畔的船工和纖夫們,用他們瘦弱的身軀,撐起一面風帆,搶險灘,闖萬壑,確保上下船只一路平安。這是他們抗拒自然的吶喊,危巖峽壁間的羊腸小道有他們匍匐奮力拉纖的身影,江中礁石上深深的纖痕印記錄著一代代船工纖夫們的艱難歲月。如今三峽大壩截江而起,高峽出平湖,天險變通途,悠悠的峽江號子聲,隨大壩的水位抬升,而逐漸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如今峽江兩岸,舊貌換新顏,人民歡快的勞動歌聲,又在滿山的桔園林中飄蕩。
喜鵲叫,客來到?!翱禳c燒水泡茶,新姑爺回娘家啦…?!薄盎ㄟ诉说慕?,姐兒花咚咚?;啬锛覇?,背個花背簍哦?!币宦暩咔粵_云霄,九曲婉轉音裊裊,來自湖北省非遺傳人羅留英的一曲高腔“花咚咚的姐”,霎時,嗨翻了全場,把整個比賽推向高潮。羅留英,《薅草鑼鼓》的非遺傳人,秭歸的“劉三姐”,天生一副好嗓子,她的聲音高亢、亮麗,穿透力強。幾十年來,她帶領她的團隊從縣、市、省到中央電視臺參賽演出,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評委的好評,山歌《薅草鑼鼓》已然成為秭歸旅游文化的一張名片。那沖天的嗓音和嘹亮的歌聲,熱鬧歡快的勞動場面,給中外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場場喝彩。
喜鵲在中國傳統習俗上被認為是一種報喜的吉祥鳥,是喜慶、吉祥、幸福、好運的象征,羅留英主唱的《鴉雀子》,音色婉轉,猶如黃鶯出谷,富有地方特色的俗語,如“煮尕尕,打豆腐,控粘粘兒,煮梭梭兒等”還有一群歡快的“小姑娘”,讓人耳目一新,仿佛回到農村一大家子忙碌地招待遠方貴客的場面。
一方土地養(yǎng)育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們唱著不一樣的山歌,表達他們對身后這片土地的熱愛,傳遞著彼此兒女情懷。它在生活中產生,在勞動中存在,詼諧幽默的直白,還有男子對心上人的表白,如“郎在你陰溝窗下,蹲了一通宵哎,蚊子咬了一身包呢,姐兒心真硬啦,就是不開窗瞧一瞧哎…?!睒O具生活情調,聽來讓人忍俊不禁。楊柳依依,河水淙淙,一對男女在楊柳樹下隔河對唱互衷腸,傾訴著彼此的愛慕,這是來自郭家壩的選手演唱的山歌《風吹楊柳合樹搖》的場景,還有其他選手演唱的《郎在高山打傘來》、《望情歌》、《采茶山歌》等不同內容,不同曲調的山歌,讓你沉浸式地感受秭歸的山水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習俗,彼此交融,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
“一曲山歌唱翠微,山歌蕩漾情飛飛?!?/p>
鼓聲咚咚,鑼聲鏜鏜,嗩吶聲聲,高亢嘹亮。一場熱熱鬧鬧的民間吹打樂,讓你一飽耳福。鼓樂聲響,帶來的是喜慶,是祝福,是豐收的喜悅,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禱。民間吹打樂,世世代代伴隨著人民的勞動與生活,是勞動人民音樂智慧的結晶。
“鑼鼓陣陣繞耳旁,鏗鏘鼓韻傳四方。嗩吶聲聲情悠揚,白鳥朝鳳舞吉祥?!睏盍值摹疤霉恼{”,梅家河的“紅梅鬧春”等民間吹打樂向觀眾展示了他們高超的演奏技藝和“心有靈犀”的默契,余音裊裊,不絕于耳,真所謂“高手在民間”。
一場歡歌盛世就此落下帷幕,望著這些已步入老年化的藝人們,他們?yōu)榱思妓嚨膫鞒泻桶l(fā)揚,都是自愿不計報酬地來參賽,心里除了對他們的一份崇敬外,還有一絲隱隱的憂慮,這些傳統的技藝是否后繼有人。這些獨特的秭歸“鄉(xiāng)音”、“鄉(xiāng)曲”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消失。
“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培養(yǎng)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边@些非物質文化是人們世代相傳的一種活態(tài)的文化實踐,存活于眾多杰出傳承人的記憶和技藝中。保護傳承,讓其發(fā)揚光大已是任重道遠。隨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步子加快,我希望這些代表秭歸地域文化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曲”,能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常演常新。(秭歸縣第一實驗小學 譚鳳山)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