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有個“三精”理念,你了解嗎?
文/ 劉國昌
人民日報編輯部最近在業(yè)務研討時提出,寫文章要力求做到“三精”。
這“三精”都是哪“三精”呢?
一是事實精準;二是表述精煉;三是結論精當。
今天我們聊聊這事兒——
一、事實精準。
事實是新聞報道的基礎,也是論證觀點的數(shù)據(jù),因此一定要精準。
精,指的是精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經(jīng)過等都要精確,不能有一點含混不清。
準,指的是準確。人名、地名、職務職稱等都要準確無誤。
也許有人覺得這很容易做到,其實并不盡然。有篇報道因把受訪者的名字寫錯,結果使本來寫得不錯的稿子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這是怎么回事呢?在我國文字中有“同音不同字”的情況,我們這位記者把“孫越崎”寫成了“孫越琦”,這反映了記者采訪不細致的毛病。
由于事實不精不準,釀成稿子失真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應該引起大家的高度注意。
二、表述精煉。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報道(消息、通訊、特寫),都要“講事實”,這就涉及到表述的問題。
表述就是要把事實的來龍去脈、發(fā)展變化描述得清清楚楚,給人以扎實的明確感。
現(xiàn)在有些報道在這方面做得還差火候,其突出的一個毛病是啰嗦、冗長。
本來幾句話說清楚的事情,他卻用了10幾句話來寫;本應條理清晰的介紹,他卻來回反復說,生怕別人不明白。如此種種,與“表述精煉”的要求背道而馳,當盡快改變。
精煉,乃字少意多之謂。用較少的字來表達更多的意思,這就是精煉。有位老記者曾說,無用的話、可有可無的話,一句也不寫,即使句子很美也不寫。
然我們現(xiàn)在有些記者寫稿,為了湊字數(shù)故意加點水分,寫點空話套話,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三、結論精當。
寫信息簡報尤其是調研報告,所做出的結論一定要精當。
精當,乃精準、適當之意。精準,所做的結論從事實中來,因而要與事實相吻合。適當,把握的“度”合適,不拔高也不縮小。
四、如何做到“三精”?
首先要做好細致采訪。
細致采訪是做到事實精準的前提條件。只有細致采訪,才能把所需要了解的事實各方面情況做到精準。
中國青年報倡導記者在采訪時“五官都要張開”,要看得清、問得清、聽得清、記得清、想得清。如果做不到這“五清”,那采訪很難說是成功的。
現(xiàn)在我們有些記者寫的稿子經(jīng)不住問,提了幾個問題記者回答不上來。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原因之一就是采訪不細致所致。
君不見有的記者采訪時心不在焉,有的記者采訪時走馬觀花,有的記者拿了材料就走……如此這番情況,與“細致采訪”格格不入,毫無疑問要徹底掃除。
第二要反復錘煉文字。
錘煉文字有“煉字煉句”之說。對于字句為何要“煉”呢?因為只有“煉”,才能做到字斟句酌,字字珠璣。
人民日報編輯部有“打磨文字”的好傳統(tǒng)。從社領導到各部門主任、資深編輯記者,個個都是“煉字煉句”的高手。稿子只要經(jīng)過他們的手,文字差的稿可以變成文句美的好稿;險被“槍斃”的稿子可以“起死回生”登上版面。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對文字進行了精心的打磨。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工序如調整段落、重新布局等的配合。
有位老編輯說,文字如同其他物件一樣,用進廢退。對文字不經(jīng)常使用、不經(jīng)常琢磨其神妙處,那用不了多長時間,他的文字功夫就會衰退。反之經(jīng)常寫作,經(jīng)常與文字打交道,那他的功夫就會越來越強。雖不能說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但總是給人以新鮮感、生動感。
有鑒于此,作為一個媒體人,當把錘煉文字時時放在心上,并堅持見諸于實際行動。
第三要堅持客觀分析。
無論是寫通訊還是寫評論,都有個結論的問題。這結論毫無疑問是需要精當?shù)模?,說的是精確;當說的是妥當。
毛澤東曾說過,一切結論都應在深入調查研究之后得出。同樣寫報道、評論中的結論,結論也要在調查研究之后得出。也就是說,記者在采訪、寫作時,要深入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然后據(jù)此做出正確的結論。
要做到這一點,堅持客觀分析十分重要。在客觀分析中,要不被片言只語所惑,不被片面表面的東西遮眼,堅持從客觀事實出發(fā),從而做出正確的結論。
寫作時有些記者缺乏這種精神,致使做出的一些結論、看法,于事實相悖。這樣就無法讓稿子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小結語
“三精”是個新要求,也是一個重要要求。一切有志于在新聞事業(yè)上做出成績的媒體人,當在這“三精”上多下苦功。要勇于在“每一精”上一絲不茍、精雕細刻,不斷寫出精彩的文章。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
作者簡介
劉國昌,新中國同齡人,光榮在黨50年。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
先后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75年到人民日報社工作,在評論部筆耕10年;1985年參與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歷任海外版《言論專訪版》副主編,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編委會委員、副總編輯等職。并擔任北京雜文學會理事、中國新聞培訓網(wǎng)授課導師。曾擔任中宣部新聞閱評員,人民網(wǎng)、環(huán)球網(wǎng)評論員等。
出版著作有:《飛絮濛濛——短論隨筆集》《人海浪花——專訪特寫集》《報紙編輯學講義》《世象評說》《京腔京韻》《養(yǎng)心之道》等書籍。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
網(wǎng)站簡介| 組織架構| 版權聲明|法律顧問|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招聘英才|網(wǎng)站聲明|人員查詢|志愿者查詢|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主管單位: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研究院應急安全人才教育專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易應急科技研究院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910092677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京)字第24430號
京ICP備19022393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4688號
版權所有:北京匡正應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