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毅然
2024年一個盛夏午后,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們從城區(qū)駕車驅(qū)往四十多公里外的霧渡河鎮(zhèn)。事先我已與鎮(zhèn)文化站的范鵬主任取得聯(lián)系,按照約定時間碰頭,得知張定虎老站長早已在站里恭候多時,我們簡單的寒暄后,不敢多耽擱,便駕車徑直前往今天即將采訪的對象——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霧渡河民歌)代表性傳承人向德文的家。
霧渡河素有夷陵區(qū)的“西北門戶”之稱,崇山峻嶺、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山高路險、我們沿著陡峭的山路盤旋而上,又蜿蜒行駛約莫一個小時,上了一段狹窄逼仄、滿是泥濘的土路,車子打滑無法繼續(xù)前進,范主任說,興是前兩日山里剛下過雨的緣故。不得已,我們徒步攙扶前行。趟過泥濘,又穿過幾片田埂,在濃密稠茂的山林中爬了一段濕滑的陡坡,終于看到了一排青瓦白墻的房子,院前影影綽綽,想來主人們早已候我們多時。
這便是向德文老先生的家,位于交戰(zhàn)埡村六組。他聽聞老站長說我們要來,老早就攜老伴、兒媳們候著。我們就地兒在道場的木椅上落座。
我這才仔細端詳起這位傳說中的民歌傳承人向老先生。向老已然年邁,須眉交白、雪鬢霜髯,仍難掩鶴骨浩然,身形瘦削硬朗,精神矍鑠。這不僅讓我想起了“身長九尺,髯長二尺”,“羽美須髯”,有“美髯公”之名的關(guān)羽。而這交戰(zhàn)埡村,正是因三國時期關(guān)羽率軍路過,遭遇駐守的魏軍,兩軍擂鼓交戰(zhàn)之山埡而得名。后來交談中,向老隨性亮出一嗓子,“東漢末年群雄起,逐鹿中原動兵器;漢帝后裔劉玄德,桃園兄弟三結(jié)義……兄弟三人來計議,率軍西去四川地;關(guān)羽途經(jīng)霧渡河,又防曹軍來追擊。連夜乘霧來過河,大軍一路直向西;霧渡河名由此來,說與后人留記憶?!蔽野底运尖?,這就是傳說中的歷史敘事長歌啊,果然,霧渡河這塊神奇的土壤,不僅流傳著悠久的歷史故事,更是富擁著濃郁的民歌傳唱的文化底蘊。
向德文老先生,1947年出生,現(xiàn)已耄耋之年。他自幼喜好民歌,4歲時就已唱得有模子有樣,1951年恰逢土地革命時期,唱得最多的是紅歌,唱的第一首是《東方紅》,這些歌都是哥哥姐姐教的,由于哥哥姐姐們一個是民兵隊長、一個是鄧村村長,改革的歌他們都要先學會,潛移默化下,向德文朗朗上口的就有十多首。那時村里常開大會,有一次,交戰(zhàn)埡鄉(xiāng)的鄉(xiāng)長董兵,曾是游擊隊長,在這一帶帶領(lǐng)打過游擊戰(zhàn),他操著一口東北口音,對向德文的家姐說:“聽說連三四歲的娃娃兒都會唱土地改革的歌,拉來唱哈子啊。”姐姐就把向德文推上前,董鄉(xiāng)長對著4歲的向德文深深作了個揖,又把他往懷里抱了抱,向德文那年幼稚嫩又清脆的聲線,飄蕩在黃土地的上空,鄉(xiāng)長邊拍掌,邊聲如洪鐘,說:“這個娃娃不得了,等他長大了就可以靠唱歌搞碗飯吃!”果然如他所言,向德文這一生都跟民歌相隨相伴,結(jié)下難解之緣。講到盡興處,向老情不自禁地哼唱了起來:“崖畔上開花兒崖畔上紅,受苦人盼著那好光景哦,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干妹子兒結(jié)個哦婚。青楊柳樹長得高,你看呀哥哥我那達兒噢好……”他的嗓音渾厚中夾雜著滄桑,滲透著一股遙遠的歲月感,我想這或許便是時光所賦予民歌的贈禮,歌詞貼近現(xiàn)實、俏皮押韻,再輔以輕快的簡短旋律,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形成了接地氣、易上口的特質(zhì),注定了民歌必將富有蓬勃的生命力,這也正是民歌能在這么久的歷史車轍下沉淀下來,愈久彌香的真諦。
向老回憶道,他8歲時,正值全國人民熱火朝天集體勞動的時期,開始唱薅草鑼鼓的勞動號子,也叫“薅秧歌”。薅草鑼鼓源于古代擊鼓祭祀,始于周代,興盛于漢代。新中國成立后五十至六十年代,全鎮(zhèn)薅草鑼鼓盛行,霧渡河山大人稀,人少田多,一個戶住一匹山,幾十條灣,幾十畝田,薅草時要請幾十個人,這時難免會有人會偷懶。在集體勞動中,為了催工催場,人們擊鼓以作氣力,鳴鑼以節(jié)勞逸,酣歌以抒胸臆。誰鋤草落后噠,鑼鼓就敲到哪兒,歌里頭就唱到哪兒,緊迫地田間的人們鉚足了勁兒薅草鋤田。薅草鑼鼓的歌唱形式有一人領(lǐng)唱眾人幫腔,也有二人對唱,多人對唱的,人少時打單鑼鼓,人多時打?qū)ψ予尮模渍Z說“人上十五,一鑼一鼓;三十四五,對子鑼鼓”?!罢埡靡粋€歌師傅,勝過十個勞動力”,鑼者多為當?shù)赜兄R,識字、記憶力好的“歌師傅”,又稱“歌手”、“唱歌郎”、“歌郎”;敲鼓者多為有前途的年輕人,又稱“聯(lián)手”、“同路”,向德文正是那“歌郎”。他頭戴草帽、肩搭汗巾,和鼓手一字擺開在薅草隊伍前,“手不離鼓鑼,口不離曲譜”,在陣中邊走邊唱,來回穿梭,巡回往返,指揮和調(diào)節(jié)著薅草的節(jié)奏。鑼鼓的節(jié)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快有慢,有起有伏,早上唱田歌,歇頭歇唱花歌,中午唱午時中,下午歇頭歇唱茶歌,歇二歇唱英雄,放工唱情歌,晚上唱古人。比如到了下午,田間薅草的人們有些倦怠。向德文臨場發(fā)揮,自編歌詞,“那位姐姐思情郎,心想情郎在身旁,站了半天腰沒康(彎),小心螞蟻子爬到大胯上”。收工前,他又一邊緊鑼密鼓地催工,一邊唱情歌解乏,“一天薅草辛苦了,回去洗個流水澡,睡瞌睡打個長赤包,兩口子夢中哈哈笑”。向老講,雖說是田間勞動號子,但他唱起來,可以連唱三天三夜,三天不重樣兒。可以想象人們一邊你追我趕地薅草薅秧,一邊熱情澎湃的聽著敲鑼歌唱的勞作場面,氣氛是多么熱烈歡快啊。
向老講述,他拜的第一個民歌師傅叫周世德,那年他剛滿14歲,周師傅教民歌和別的師傅不同,是逐句逐句的教,直到每一個音兒唱準。后來向德文陸陸續(xù)續(xù)又拜了不少師傅。他常年褲兜里揣著9分錢一包四季紅牌子的香煙,但凡聽聞哪里有擅長號子、田歌、喪歌、鑼鼓等等身懷才藝的師傅,就聞訊趕去,遞上幾支香煙,算是拜師學藝呢。崗上有個叫周曰彪的爺爺很會唱偷花。向德文聽說了,就特地上門跟著去學偷花,一月里偷花,二月里偷花,三月、四月……直到八月里還有偷花,八個偷花,八種截然不同的腔調(diào)兒。向德文學會了不同曲調(diào)兒的偷花歌。又聽聞有個叫李元良的村民會唱的三聲子多,像云南三聲子、湖南三聲子、高板三聲子等等。他就又專門去跟著學三聲子。向德文講,他之所以能唱400多首不同種類的民歌,218多種腔調(diào),正是因為拜了很多不同才藝的師傅,博采眾長。正所謂“山歌不出鄉(xiāng),各是各的腔”。不僅如此,向德文平時還愛看書看報,看到好的句子段子,都記入腦海,因而,他不單單會唱前人唱過的歌兒,更擅長根據(jù)不同的環(huán)境場景,即興編詞唱曲兒,好多人吟歌作對都比不過他。他自編的歌兒詼諧、幽默,膾炙人口,很受群眾們喜愛。
直到1964年,霧渡河公社成立了一支業(yè)余文工團,共12個成員,是分別從各大隊抽調(diào)的文藝骨干,年僅17歲的向德文也加入了,他是當時文工團里最小的成員。文工團表演的有舞獅子、龍燈、彩蓮船等,還排練有樣板戲《紅燈記》、《白毛女》等戲曲,并將這些戲曲送到先進大隊進行慰問演出。1975年,各大隊開始大搞農(nóng)業(yè)學大寨農(nóng)田基本建設(shè),業(yè)余文工團不甘落后,向德文也跟著下到各大隊進行文藝演出,為群眾們表演漁鼓、秧歌、九子鞭等傳統(tǒng)曲目。
論及向德文和非遺民歌傳承的結(jié)緣,還要從2001年的“長江市場杯”民間藝術(shù)大賽說起。張定虎作為當時文化站的站長,正在積極籌備藝術(shù)節(jié)目參賽,就在他為節(jié)目一籌莫展之際,有群眾向他推薦了向德文。于是,在鄉(xiāng)親的引路下,老站長從早上就步行出發(fā),到天黑才到向德文交戰(zhàn)埡的家,一見到真人,張站長就請向德文唱上幾曲,唱了幾曲作罷,又對向德文說,“我打拍子,你跟上我唱,你若跟得上我的節(jié)拍,你就跟我去?!辈蝗莘终f,張站長立刻揚起手拍在腿上,打起了節(jié)拍,向德文張口就唱,拍子時快時慢,向德文唱得就時快時慢;拍子愈來愈急,向德文的語速跟著愈來愈快。一番下來,向德文淡定自若、張弛有度?!肮湍隳?”就這樣,張站長慧眼識珠,向德文被推選上參加了“薅草鑼鼓”的歌舞排練演出。不出所望,在2001年“長江市場杯”民間藝術(shù)大賽中,由霧渡河選送的歌舞《薅草鑼鼓》一舉榮獲二等獎。自此,向德文一鳴驚人,他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地方民歌也正式進入了大眾的視野。2006年,在霧渡河首屆民歌賽中,向德文、司賢德演唱的民歌《汗水換得萬擔糧》再次榮獲中孚杯民歌民樂民舞電視大獎賽優(yōu)秀獎;次年10月,在舉辦“霧渡河鎮(zhèn)第二屆民歌大賽”中,向德文再次榮獲一等獎,并被區(qū)文聯(lián)、區(qū)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為“民間歌師”。2009年又被宜昌市授予“優(yōu)秀民歌傳承人”的稱號。一時間,向德文聲名鵲起,不久,“猇亭古戰(zhàn)場”風景區(qū)特邀他去表演皮影戲,演《三國》唱《三國》,并為他成立了“民間藝術(shù)團”,由他任民間藝術(shù)團團長。在猇亭古戰(zhàn)場他唱《三國》這一唱就是八個年頭。向德文所唱的《三國演義》就屬于典型的歷史敘事長歌,前后300多首詩,他可以不停不歇連唱3000多個小時,任意一章一回一句都可以接得上,不重復不掉句。
當問及向德文為何如此喜愛民歌,并能堅守這份興趣愛好一輩子時,他的理由簡單而樸素,他說,一來,年輕時唱民歌可以緩解勞動的疲勞,還可以哄娃入睡,那時常唱的有《地米菜》《開白花》《講起那年麻雀子多》。二來,唱民歌可以“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比如有一次兩口子吵架,了解到事情來龍去脈,向德文就朝著女方唱:“有勸姐兒啊,又賢惠啊,來呀了客啊莫撅起個嘴耶,煙茶就是打門錘呀耶……”剛才還在杠架的兩個人“撲哧”一笑,又和和氣氣了。又比如,有個農(nóng)戶的兒子們不孝順,弟兄之間干了架,向德文去勸誡,他唱:“平時碰到媽,都把相一垮,那天兄弟打了架,哈睡到地板上喊我的媽?!睅锥窝?,幾首歌兒,向德文輕輕松松地就化解了他們的家庭矛盾。三來啊,耍歌,逗樂“客們”,融洽氣氛、豐盈身心。六七十年代,向德文是生產(chǎn)隊長,工作組下來檢查,組長喊:“向隊長,你像劃龍船的,碰到什么人就說什么話,你倒是說哈我這個包啊?你若是一分鐘內(nèi)吟出詩來,我就還真就服了?!毕虻挛囊娊M長斜挎了個工作用的小黃包,仰起頭就唱:“小黃包,小黃包,工人農(nóng)民都需要,當官的拿來裝文件,我們拿來好款苕?!薄肮疫@還有個白瓷缸子,你說哈看?!薄靶⌒“赘讻]有花,窮人富人都要它,我們拿來喝點水,別人拿來飲酒茶?!睅拙鋺蛑o,無不令在場的人開懷大笑,拍手叫好。還有一次,遠安有個很有名的醫(yī)生做六十大壽,請了向德文去唱戲,醫(yī)生拿了一條“小溪塔”牌子的煙,在當時那是極昂貴的好煙,一塊四一包,他說:“向師傅,你還蠻會唱,你若唱個和醫(yī)生行業(yè)有關(guān)的,這條煙就把給你們幾個師傅?!痹捯魟偮?,向德文就開了腔:“您兒是我們的好醫(yī)生,千家萬戶留腳印,大娘害病你用藥,大爺害病你打針,鬼門關(guān)擺起了個龍門陣,敢和閻王搞競爭?!边@一唱,唱得大家伙兒眉開眼笑、皆大歡喜。
向德文在唱民歌方面也不是沒有碰過壁。他誠實地說,“有那么一次,我們的坐夜班子沒唱贏對方?!蹦菚r,霧渡河的群眾文化主要是玩獅子、龍燈、彩蓮船、皮影戲、九子鞭(連響),生兒打喜、祝壽必請皮影戲,若老人“百年”后,必請歌師傅坐夜打喪鼓,為亡者超度,甚至有的要選一個黃道吉日,需把亡者放置數(shù)天,孝家就會請多套坐夜班子多名歌師傅,這時的孝家歌場可熱鬧呢。這里坐夜還有很多講究、一是分男女,男人坐夜要唱喻世歌、英雄古人,如《盤古傳》、《地母傳》。女人坐夜要唱二十四孝歌、訴說十月懷胎之苦,如《幺姑吊孝》、《黃氏女》等。坐夜打喪鼓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向德文9歲就去跟著坐夜唱喪歌,不到20歲,就常奔走在十里八鄉(xiāng)的紅白喜事,那時,他所在的坐夜班子在當?shù)匾研∮忻麣?,常被邀去作謁唱喪歌,他的足跡更是踏遍了霧渡河的鄉(xiāng)野小徑。那一次,他們的坐夜班子被接去一戶孝家唱喪歌,孝家同時還請了另一套樟村坪的有名的班子。向德文前腳還沒到,就有班子里的老鄉(xiāng)急沖沖地跑來說:“向師傅,今天可遇到高手了,太陽還沒落山,樟村坪那班子就開唱了,我們都圍不進場?!毕虻挛囊宦牐@么厲害,三步緊作兩步趕去會會。待向德文趕到時,那班子已經(jīng)去打喪鼓了,他就索性開唱《三國演義》,樟村坪班子里的喪歌手老李也時不時的接上幾句,一直待向德文唱到“桃園三結(jié)義”那一回才勉強圓了場。歇了一陣后,向德文又起了個《說唐》,很快,又被樟村坪班子的接過歌兒,他們夾著板腔你一句我一句的輪流接唱《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的敘事長歌,氣氛搞得極為熱鬧。向德文說,“我還不是輸過這一回的,”他稍停頓了下,“那時他們唱的《征西》我都沒看過這本書,唱最多的就是《三國》。那次以后,我就買了《征東》《征西》全書,反復讀,編成歌?!辈辉?,幾年后,第二次狹路相逢。付家坪一戶姓劉的孝家又請了樟村坪那班和向德文的坐夜班子,這次,老李唱的是《反唐演義》,向德文仍然沒有占到上風。第三回的對峙交鋒,是鐘家垉的一戶孝家,仍是請了他們兩套班子,向德文班子的先到了場子,開始打喪鼓唱喪歌,樟村坪班子里的徒弟們率到了,他們的師傅老李還沒到。眼瞅著向德文的班子唱得熱鬧,這下可把他們的徒弟們急壞了,最后千盼萬盼總算是把師傅給盼來了,向德文此時正在邊敲鑼邊唱,老李不動聲色地站在邊上聽了好一會兒,直接對他的徒弟們說:“你們聽哈別人的鼓點,聽哈別人的腔板兒,你們不好好學習哈別人啊,你們這怎么搞得贏別人?”向德文安詳溫和地說:“三次‘短兵相見’,最后總算是扳回了一局。”他說,正是遇到了這個挫折,才促進他不斷地看書、學習、記憶,從而積少成多、厚積薄發(fā)。
向德文不僅擅長叫號子、敲鑼鼓、演皮影,唱兩三百種不同的腔調(diào)兒,還很擅長唱敘事長歌,比如《水滸》《封神》《說岳》等,其中《三國》120回,300多首詩,3萬多句,《封神》3600句,5萬多字,他都倒唱如流。他曾經(jīng)一邊捧著字典查生僻字,一邊讀《三國》編歌詞,還曾自嘲地自編了一段腰板,“別人睡得好不得,我在家里燈不滅,老婆把我來罵啊,家里貧窮又造業(yè),哪有心思學三國。”可見他對唱民歌是多么地癡迷啊!向德文不僅唱歷史英雄類敘事長歌,還唱其他各種民間敘事長歌。霧渡河的敘事長歌共96部,最具代表性的是《盤古傳》《黑暗傳》《地母傳》。其中《盤古傳》長達800多句,該長歌描述了盤古開天辟地、身化萬物,最后累倒在霧渡河盤古山的故事?!氨P古自從出了世,開天辟地忙不停,最后倒在盤古山,要回家鄉(xiāng)萬不能。當?shù)乇娙寺牬擞?,男女老少淚淋淋,日夜齊把盤古頌,廟里點上長明燈?!薄侗P古傳》起初是盤古廟用以祭祀盤古神的唱詞,后來逐漸演化為祭奠亡人的喪鼓歌詞;《黑暗傳》講訴混沌初開,天生萬物,地生萬象,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地母傳》唱的是洪水泡天,陰陽結(jié)合,女媧造人。而搜集整理的敘事長歌《黃氏女》,分上、中、下三部,共250行。敘述了家住宜昌府的巨富黃氏女,讀經(jīng)修身,樂善好施,最后被閻王打入十八層地獄。金童玉女暗訪知情后報告玉帝。玉帝懲辦閻王,將黃氏女轉(zhuǎn)世陽間并使她變成了男人的故事。內(nèi)容曲折變幻、跌宕起伏,哀惋凄切,發(fā)人幽思。這些歌向德文都成竹在胸,不在話下。這些長歌都是極具霧渡河本地代表性的敘事長歌,已經(jīng)成為霧渡河鎮(zhèn)的一種文化符號。
唱民歌的地區(qū)很多,但霧渡河民歌獨樹一幟、出類拔萃。霧渡河的民歌和它獨特的地方方言密不可分,具有鮮明的地方音樂色彩,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語調(diào)”、“韻調(diào)”和“歌腔”旋律形態(tài),行腔婉轉(zhuǎn)悠揚,音律舒緩平穩(wěn),調(diào)式豐富多樣,音樂色彩絢麗多彩,既具有原始古樸的地方音調(diào),又攜有典型鮮明的徵羽樂風,歌聲響起,一股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而向德文正是霧渡河民歌“音樂方言”的典型代表。
向德文畢生摯愛民歌,但一開始并沒有完全獲得兒女的理解和支持。這也一度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他曾給兒女們寫下一封信,信中這樣寫到:“優(yōu)越的強調(diào),和清脆的鼓點,我心憂哉,該如何傳承下去?”子女們深受啟發(fā),開始主動學習打鑼鼓、作謁、皮影戲等?;蛟S是受向德文的藝術(shù)熏陶,從小耳濡目染,兩個兒子皮影戲唱得好,閨女作謁喪歌也唱得靚,十里八村都知道?,F(xiàn)在,一家人就可以組一套班子。其中,小兒子向華還常年在猇亭區(qū)、夷陵區(qū)、遠安縣參加皮影戲演出,2016年被授予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皮影戲的代表傳承人”。向德文家成了名副其實的宜昌市“文化中心戶”。
向德文不僅將一身本領(lǐng)教授給兒女們,更是帶出了四代徒弟,達兩百多人,他對每一個徒弟都極富耐心,不論學得好與不好,快與不快,從不輕易發(fā)脾氣,他不僅僅是口傳心授,還會親自編詞編曲兒,記到本子上,送給徒弟們自己唱,送出去的歌詞本兒都好幾百本。他所收的徒弟中年齡最小的是自己的小外孫郭向,年僅十二三歲。年齡最大的僅比他小一歲,現(xiàn)已七十好幾,向老說,這也是他所帶徒弟中最費心的一個。向老逐字逐句的教,又把所編的歌兒幫著寫到本兒上,讓老徒弟帶回去練。寫了《征東》《征西》,又寫《反唐》,寫的歌本子足足有五六厘米厚。老徒弟也認真,連挑扁擔挑水舉著歌本兒勤練歌兒,過了家門都不知。向德文致力于民歌的傳承,毫無保留,惟愿將畢生所得全權(quán)傳授給接班人,當聽到民歌在大山里響徹,這讓他感到一股生氣盎然的希望。2016年,向德文最終獲批成為了非遺“霧渡河民歌”傳習所的負責人。
據(jù)《霧渡河鎮(zhèn)志》里記載,自2004年以來,霧渡河鎮(zhèn)現(xiàn)有民歌的種類有:山歌、田歌、燈歌、兒歌、風俗歌、小調(diào)等7大類,民歌2320首,傳承人1400余人,民歌手抄本496本,還有很多手抄本散落在民間。培養(yǎng)出省級優(yōu)秀民歌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13人,區(qū)級傳承人26人,5個區(qū)級民間歌師,23個區(qū)級民間歌手。2006年以來,由鎮(zhèn)政府投資扶持霧渡河鎮(zhèn)內(nèi)作者收集整理出版了《霧山歌?!贰蛾愺趁窀柽x》《霧山歌海·續(xù)集》《霧渡河長篇敘事民歌》第一二三卷、《姚繼忠民歌選》《靈秀霧渡河》《新三峽·增刊》、拍攝制作MTV光碟霧渡河民歌民歌專輯兩張、“九書一刊”兩碟等500余萬字。共建立了民歌傳承基地1個,民歌傳習所15個。后又在霧渡河鎮(zhèn)中學、居委會建立了兩個非遺中心傳承基地和4個傳習所。2009年,霧渡河民歌被省政府納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霧渡河鎮(zhèn)還先后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湖北省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被中國民協(xié)授予“中國民間敘事長歌之鄉(xiāng)”的稱號。由此可見,向德文成為霧渡河鎮(zhèn)非遺民歌傳承人并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這離不開霧渡河荊楚文化腹地這一特殊的地域特征,它是進川出川的必經(jīng)之路,古代四川的陸路官道,自古兵家力爭咽喉要塞,巴楚文化因而在此交融交匯,正是這種特殊的區(qū)域特征形成了霧渡河的民間敘事長歌。離不開重視民歌非遺傳承挖掘和保護的霧渡河鎮(zhèn)委、鎮(zhèn)政府的不懈努力。更離不開這片有著三百多年悠久民間文化積淀,民歌氛圍濃厚的生活土壤。
采訪結(jié)束前,我注意到向德文家三開間坡頂瓦房,正中堂屋有些滄桑掉漆的紅色門楣上高懸著的匾額,上面赫然刻著“文化中心戶”、“民歌傳習所”醒目的鎏金大字??邕M門檻,斑駁的正堂上貼著毛主席的畫報,各級政府授予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優(yōu)秀傳承人”的各種牌匾,以及裝裱的大大小小的榮譽證書、演出照片、舊的報紙新聞等。滿墻的榮譽,滿墻的熱愛,是向德文樸素而熱烈一生的縮影,誰能想到,在這樣一片濃蔭蔽日的深山里,還深深隱藏著這樣一處精神高地。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避髯幼鳌稑氛摗罚胺蚵晿分肴艘采?,其化人也速”,“樂者,圣王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古往今來,圣人先賢都推崇音樂可以移風易俗,產(chǎn)生教育和感化。霧渡河民歌口耳相傳、源遠流長,這不止是一種現(xiàn)象級,而是一種鐫刻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一種歷久彌新的文化流動和倍增,是千百年來秉承的豐厚的文化遺存,更是起源于長江流域古老文明的積淀和賡續(xù)。歷經(jīng)時代的更迭和生命的嬗變,霧渡河民歌勢必將以它自身獨特的魅力和磅礴的生命力,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陳毅然,宜昌市散文學會理事、夷陵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宜昌市職工文學讀書協(xié)會理事、夷陵人民醫(yī)院“杏林文學社”社長。
主編出版《剪縷春光聽杏花——-2016年度夷陵醫(yī)院杏林文學社年度選本》,個人作品在《南方散文》《民族大家庭》《當代作家》《三峽文化》《三峽風文化周刊》《夷陵收藏》《三峽日報》《三峽晚報》《湖北日報》《新三峽》《長江文學》《宜昌作家》等國內(nèi)外紙質(zhì)多媒體刊物均有刊發(fā)。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
網(wǎng)站簡介| 組織架構(gòu)| 版權(quán)聲明|法律顧問|廣告服務(wù)|合作加盟|供稿服務(wù)|招聘英才|網(wǎng)站聲明|人員查詢|志愿者查詢|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主管單位: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研究院應急安全人才教育專家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易應急科技研究院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910092677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京)字第24430號
京ICP備19022393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4688號
版權(quán)所有:北京匡正應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