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潤桃李 文化基因植心田
山西介休市民俗協(xié)會非遺項目走進介休一中
本網山西訊(郭晉成 通訊員王小園 崔紫婷)四月的槐花初綻芬芳,山西介休市一中的校園內迎來了特殊的客人。2025年4月8日下午2時30分,介休市第一中學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介休市民俗協(xié)會攜書法、花饃、泥塑、繩編香包、剪紙、糖畫六大非遺項目走進校園,以"流動的文化課堂"形式,為千名師生開啟了一場沉浸式文化體驗之旅。
此次非遺進校園活動以"升韻悠長·青春當集"為核心理念,通過沉浸式體驗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旨在搭建非遺與現代教育的橋梁,培養(yǎng)青少年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推動非遺技藝向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據介紹,介休市民俗協(xié)會本次活動以"傳千年技藝·育時代新人"為主題,通過"三全育人"模式實現全場景浸潤——打造非遺文化長廊+互動體驗區(qū),全感官觸動——眼觀、手作、耳聞多維聯動,全過程育人——從認知到實踐的完整教育閉環(huán)。
墨香四溢處,鐵畫銀鉤間。墨香漫過青春的紙頁,民俗老師們以"春風得意馬蹄疾"起筆,筆尖在宣紙上激起漣漪,少年們屏息臨摹的側影與碑帖上的古老文字形成時空疊影。
指尖生百態(tài),麥香寄吉祥。揉一團黃土高原的麥香,非遺項目滿江紅花饃店的老師們指尖翻飛間,面團化作“千層蓮花”“孔雀開屏”“金榜題名”,當孩子們把捧起一個個造型新奇的藝術精品時現場頓時綻放出了稚嫩的歡笑。
繩編香包通過直觀呈現傳統(tǒng)技藝,讓學生在觀賞中感受編織的精巧與文化,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作品融入校園生活場景,增強文化親近感,成為了校園熱門活動。
黃土塑乾坤,匠心傳古今。取汾河畔千年沉淀的陶土,馮師傅示范人物造型的"三雕三塑",有中國娃,消防員,特警,西游記人物造型,被稱贊"這才是真正的童趣傳承"
紅紙翻飛處,民俗躍然生。紅紙上的刀工藏著四季輪回,楊光偉老師特意為學生的刻刀游走如蝶,各種圖案從紙屑中躍然而出。
琥珀凝童趣,金勺繪乾坤。銅鍋里的琥珀色糖漿,在樊師傅的鐵勺里旋轉成星河,當各種動物造型的糖畫遞到孩子手中,他們驚喜的神情恰似看見祖先用智慧熬制的甜蜜時光。
當非遺技藝遇上青春臉龐,傳統(tǒng)文化便煥發(fā)新生機。當夕陽為校園鍍上金邊,有學生在說:"原來非遺不是老古董,是能觸摸的溫度,會呼吸的故事"。此次活動不僅讓500余件學生作品成為文化載體,更在年輕心中播下傳承的種子。
據介紹,介休市民俗協(xié)會將繼續(xù)深化"非遺+教育"模式,讓更多傳統(tǒng)技藝走出深閨,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芒。
官方微信
手機站點